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绝非朝夕之事。
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,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,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,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。“十年磨一剑”这一表述进入政府工作报告,一方面,反映了基础研究相比其他应用研究所具有的长期性特点;另一方面,也体现了今后我国相关政策及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,将更加强调科研人员的内生性作用、更加重视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。
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。与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,我国基础研究是其中的短板,也是制约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。要改变这一问题,就要正视核心技术研发周期长、投入多、风险高、难度大的特点,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定力和耐心,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。
“十年磨一剑”意味着科研人员要戒骄戒躁、坐得住冷板凳,意味着科技创新要去功利主义。我们常说“有用”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导向,科技创新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,尽可能解决实际问题。但科技创新也要有一些“无用之用”,有一些“诗和远方”。比如,法拉第最初开展电磁感应实验,曾被质疑那是“无用的玩具”,但这一试验却直接促成发电机的发明,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。一些起初看起来“没什么用”的发明,后来却发挥了“大用”。在人类科技创新进程中,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
万河之水始于源,参天之木立于根。“十年磨一剑”意味着科技创新要有长线思维。无论是着力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,还是提供长期发展的“源头供给”,都必须有那么一群人,出于热情和好奇而“仰望星空”。当然,“十年磨一剑”需要有稳定的支持机制。让科研人员能沉下心来搞基础研究,既不以“论文数量”“职称高低”论英雄,也不被“专家投票”“同行评议”等潜藏的利益捆绑,把项目交给真正想干事、能干事、干成事的人手中。
此外,也要让“十年磨一剑”转变成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能量。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。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发挥创新引领作用,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新的减负政策: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%,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%,以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。
期待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“十年磨一剑”精神,仰望着浩渺的星空又关注着脚下的大地,成就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美丽风景。
(杭州日报评论员 郑莉娜)